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之说,休矣!
2023-04-06 09:03:18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诸葛亮北伐是古往今来特别引人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囿于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以攻为守"之说占据主流。然而,诸葛亮北伐的目的难道仅仅就是以攻为守?这一说法有着哪些谬错?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试作此文同大家探讨。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一、以攻为守之说的来源

以攻为守这一观点,最早是由晋人袁准提出的。按《三国志·邓艾传》注引《袁子》曰:"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廪虚,故小国之虑,在于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于既胜而力竭。"所谓小国立功以自存,实质就是以攻为守的另一种阐释,这便是认定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的最早来源。

一千多年后,明末大儒王夫之在袁准这一观点上进一步发挥,系统提出了以攻为守之论。按其所著《读通鉴论》所载:"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初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无以服魏延之心而贻之怨怒。"由此可见,王夫之在此直接明确提出了"以攻为守"论。在此之后,后代学者多推崇这一论说,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之说正式成为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然而,在笔者看来,诸葛亮北伐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攻为守的效果,但这并非是他北伐的内心初衷和心理动机,也并非是他竭尽全力、矢志不渝地进行北伐的真正目的。从本质上看,以攻为守只是一种战术方法或战术策略,而并非是一种战略考量。用以攻为守来简单概括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既与经典的军事理论相悖,也没有实例可循,而且也不符合当时魏蜀两国特别是的实际情况。具体论述如下:

二、以攻为守之说的谬误

首先,从军事理论上看,以攻为守并不符合军事常识。根据《孙子兵法》所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自然深知此点,又岂会违反兵法大忌而去以攻为守呢?退而言之,以攻为守往往带具赌博的性质,一向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又岂会以蜀国国运拿来做其北伐的赌注?

其次,从军事实践上看,以攻为守并没有确凿的实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弱国总是依附强国苟延岁月,从未有弱国向强国挑起战争"以攻为守"。宋楚泓水之战,是"楚人伐宋"。宋襄公以小敌大,为的是要继承齐桓霸业,与楚争霸。战国时期,秦用连横之计瓦解六国合纵,东方六国争相割地以贴秦,明知饮鸽止渴,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亮以一州之众的弱蜀进攻强魏,若按"以攻为守"之论,试问何利之有?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若真的是以攻为守的话,那便是军事史上的创举。而诸葛亮向来是以谨慎著称,又怎会以攻为守、行此冒险之举呢?

最后,从魏、蜀两国的现实情况来看,以攻为守并不符合当时两国的实际。魏国自立国以来,向来是推行先灭吴、后灭蜀的国策的。特别是刘备夷陵战败后,魏国更加把精力用在了防备吴国的东线战场上,并没有大举进犯蜀国之意。而诸葛亮此人,向来是有开拓进取的壮志,故而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而非是为了偏安益州一隅之地。事实上,诸葛亮平生之愿非是坐守蜀汉,而是统一天下。正因为如此,尽管北伐一再受挫,但诸葛亮仍然矢志不渝,七年之中五次出师,直至病死于北伐前线。

因此,根据以上三点,笔者认为简单地用以攻为守的理论来解释诸葛亮北伐的心理动机和战略目的,明显是违背了诸葛亮内心兴复汉室、开疆进取的初衷。从这个角度上看,以攻为守论显然忽略了诸葛亮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本身就具有着先天的缺陷和不足。故而,本人认为诸葛亮北伐以攻为守之说,可以休矣!

标签:

下一篇:
上一篇: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