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长期趋势,是否值得担忧?
科技进步也让信息更加容易获得,尤其是上市的股票信息。这也促使更多基金把目光转向私人投资领域。根据私人投资数据公司睿勤(Preqin)的数据,2018年到2023年期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更加主动投资。2018年,50%的基金投资私募股权,到了今年比率上升到66%。更多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在扩展内部的投资团队,进行更多的直接投资。
超低利率以及宽松的资金环境下,资产估值被推高,导致回报率趋低,因为资产能上涨的空间变小。
(相关资料图)
即便是淡马锡和GIC,两者的投资部署和市场各有不同。简单来说,淡马锡的风险水平相对高一些,在股票市场的投资比重相当大,GIC在债券和现金的投资超过四成;淡马锡在新加坡市场的投资占了27%,当然其中不少公司的足迹跨越多个地理市场;GIC则不投资新加坡市场。
欧美的办公楼房地产市场受到高利率和远程办公两大因素夹攻,加之科技公司纷纷削减人手和空间,已导致不少商业地产估值大减。之前几年红火的数据中心房地产,也受到科技行业放缓冲击。
但这也告诉我们,其实不必太注重单一年份的投资回报率,平时看到“创记录”的字眼也不必太过吃惊,因为只要挪动一下这年份的起始日期,投资回报率就可能显著变化。
拿标普500指数来看,2022年4月到2023年3月底这期间它下跌了9.3%;若是往后两个月,看2022年6月底至今,指数上涨了14.6%,相差23.9个百分点;若是向前挪,看2022年1月至12月全年情况,跌幅又扩大到10.8%。
相对于一年表现的起落,我们更应该关注长期表现的趋势。淡马锡的20年滚动回报率从本世纪初的百分之十几,过去10年处于10%以下;GIC的20年年化实际回报率从5%左右,略下降到4%以上的水平。
或许我们可以拿一年的表现和市场基准或其他机构投资者比较,不过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挂牌股票市场指数大不相同,包含了各类资产类别,包括流动性低的私募股权和房地产等。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也各异,不好拿苹果和梨作比较。
过去10年充沛的资金市场形成了投资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形,众多投资者寻求有潜力的公司,有时候融资公司的议价能力更高,反而是投资者要双手把资金捧上。
另类投资资产也没能幸免。私募股权和风险创投过去数年靠着宽松的资金市场飞速发展,起步公司估值节节攀高,但加息让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干涸,过去一年融资的起步公司当中,不少的估值大减。
不过,金融市场的表现在今年第一季有所改善,意味淡马锡和GIC这财年的投资表现可稍微收复一些失地。例如美国标普500指数今年首季上涨了6%。
这个月我国三大机构将发布年度财务报告,淡马锡控股(Temasek)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报告引人关注。
全球各地的房地产投资市场也面临逆风。高利率是投资房产的主要挑战,以30年的房贷为例,利率从2%升至3%,每月还款增加14%;如果利率升到5%,每月还款增幅高达45%。
因此,看两家机构的长期表现时可注意到,淡马锡的回报率一般上高于GIC。但是两者采用的回报率指标稍有不同,淡马锡的是股东回报率,以新元计算;GIC的回报率扣除了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以美元计算。
对于新加坡人来说,它们的表现关系到往后国库储备金的数额,也常常成为饭后茶余的话题。此外,淡马锡和GIC是投资界的“大咖”,它们平常的投资动向备受商界和投资人士的关注。
淡马锡和GIC的财年和政府一样,从4月开始到隔年的3月底截止。去年3月起,美国联邦储备局雷厉风行般地加息,让投资者喘不过气。这一年股债双双下跌,一改以往股票和债券的负面关联度——即股市下跌时债券上涨,让投资者对冲股票风险。
在经历了市场动荡、利率快速攀高的一年后,淡马锡和GIC恐怕不会带来乐观的成绩,淡马锡很可能会出现一年期负回报率。GIC不汇报个别年份的回报率,但它的20年年化实际回报率(real return)也很可能低于去年的4.2%。
目前的高利率若是继续维持下去,可能会冲击投资回报率,淡马锡和GIC的长期投资回报率是否能维持、甚至是回升?这是我们应关注的。
过去几个月,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科技股大涨,美国经济表现良好减轻了投资者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标普500指数比起3月底又上涨了6.5%。或许接下来这一年的投资表现就会出现逆转。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财务表现主要受到汇率变动影响,它的关注度或许没这么高,但金管局对本地金融市场的评估会牵动投资者的神经,尤其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以及房贷的评估。
因为我国政府收入显著一部分来自国家储备净投资回报贡献(NIRC),占预算的约20%,这是来自GIC、金管局和淡马锡的投资回报。在这个框架下,财政部每年可从上述三家机构的预期长期净投资回报中,提取高达50%充当财政收入。
另一方面,投资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更多的主权财富基金到全球市场寻求投资机会,例如中东和中国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也要和财力雄厚的私募基金和风险创投基金竞相争取投资机会。
在财政开支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确保各方面收入同样保持增长的幅度,是新加坡接下来多年的挑战。
标签: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
06-20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