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启打死吴国太子刘贤的故事,在史料中只有寥寥数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
单单这两行文字,其实信息量不多,只是说刘贤比较骄横。我们只能结合史料来综合分析一下。
刘贤骄横的原因——汉初诸侯王做大
这就要说说刘贤的老爹吴王刘濞了。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二哥的儿子。荆王刘贾死后,无子嗣,刘邦就把这里分给了这个侄子,改为吴国。不过,刘邦见到刘濞之后有些后悔,发现他有“反相”,毕竟是亲侄子,最后敲打了一下而已。当然这个故事编造的可能性大。
刘濞在刘邦在位时,还是很老实的,来刘恒即位后,就不太安分了。吴国这个地方,遍地铜矿。刘恒时期,开放民间铸造钱,所以刘濞相当于有了印钞机,怎能不富?加上吴地靠海,刘濞煮海水为盐,大发横财。刘濞广招非法之徒,渐渐骄横起来。
西汉初年的诸侯王的权力极大,拥有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加上刘濞财大气粗,自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史记》中也说楚人骄横(吴国属于原楚国之地),刘濞和刘恒不过是堂兄弟,一年也见不了几次,自然关系淡薄。而吴太子估计平时也是飞扬跋扈惯了,对于这位储君也是比较轻慢。而年轻人血气方刚的,动起手来自然没有轻重。
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藩王之间的关系。
刘启下手的原因——性格上的缺陷
中国历代都很推崇文景之治,但其实汉景帝的评价是不如汉文帝的。文帝刘恒比较喜欢怀柔的做法,吴太子死后,刘濞就称病不朝了,但他也没说什么,还是以安抚为主。
刘启可不一样。这个人其实比较急躁,而且刻薄寡恩。看他怒而杀人的行为就知道,这个人还是挺狠的。后来刘启听从晁错的话来削藩,也有些准备不足,这让七国在战争开始时节节胜利,而他又甩锅给了晁错,并腰斩了他,足以说明这个人性格上的弱点,非常的急躁而且翻脸无情。
再看看刘启在七国之乱之后的表现,冷处理梁王刘武,逼死功臣周亚夫,手腕极其狠辣,他能打死刘贤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中就评价汉景帝刘启道:
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这其实也是批评之语啊。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而多年前的刘启杀吴太子一案也被称为导火索。诸侯王失败之后,中央政权与藩王的太平彻底失衡。到了汉武帝时的推恩令,藩王彻底失势,西汉王朝也迎来了巅峰期。
标签: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
06-20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
10-21